先天性心脏病,简称先心病,是指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而致的心脏畸形,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病。目前认为,先心病的病因并非单一,是多因素引起的疾病,主要与遗传因素及孕期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。研究表明,患先心病的父母,其子女的先心病发病率为3-16%,比普通人群高0.8个百分点,而某些染色体异常的疾病也容易合并先心病。孕2-3月是心脏、大血管发育的关键时期,在此阶段感染病毒、服用药物容易导致各种先天性心脏病。如风疹病毒、巨细胞病毒、柯萨奇病毒、疱疹病毒等病毒感染,其中以风疹病毒感染最为突出。另外,孕妇年龄超过35岁或接触放射线,也是导致先心病的原因之一。 在先心病的患儿中危重病儿占1/3。如果不进行早期治疗, 1/3的危重病儿将在出生后一个月内死亡,1/2的患儿在3岁前死亡。而生存下来的患儿,生活质量并不高,活动后经常出现心悸、气急、易疲劳、咳嗽、咯血,甚至昏厥及心力衰竭等状况,此时若能及时治疗,尚有根治的希望。但若一再推延,出现口唇发紫等晚期症状,治疗效果就比较差了。 介入治疗。人们通常认为只有手术才能根治先心病,其实,有很大一部分先心病(如肺动脉瓣狭窄、房间隔缺损、动脉导管未闭、肺动静脉瘘、冠状动脉瘘、肺动脉狭窄、主动脉狭窄),都可以通过介入治疗得到治愈或缓解。介入治疗包括球囊房隔造口术及房隔切开术,经皮球囊瓣膜、血管成形术,经导管血管、房间隔和室间隔缺损关闭术等。 早在20世纪60年代,医学家第一次为大动脉转位患儿成功地施行了介入治疗——球囊房间隔造口术,挽救了病儿的生命。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举,拓展了人们的思维,丰富了先心病的治疗手段,使心脏内科医生根治先心病成为可能,也使一部分病人免除了手术之苦。 先心病的介入治疗过程并不复杂,穿刺多利用导管,经大腿根部血管到达心脏病变处,进行扩张或封堵,其过程极似一次吊盐水。介入治疗损伤小、风险低、成功率高,几乎没有并发症,术后一天即可随意活动,术后两天就可出院。肺动脉瓣狭窄、房间隔缺损、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成功率在95%以上,完全可以代替手术,是这几种先心病患者的最佳治疗途径。 患儿一旦明确为先心病,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,确定恰当的治疗时间。目前,不足1岁的小儿即可行介入治疗,手术治疗无明显年龄限制。家长切不可抱侥幸心理,认为先心病会自愈而错失治疗良机。 |